耳杯
耳杯是饮酒器的一种,椭圆形,肚浅底平,两侧各有一只弧形的沿。耳杯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至晋代。起初由于它像鸟的羽翼,所以起名为羽觞,简称为觞。其后又有人认为觞的羽翼呈双耳形状,故又称为“耳杯”。耳杯的材质主要有漆、铜、金、木、玉、陶六种,表面绘有寓意风调雨顺的谷纹、象征警示的饕餮纹、还有如波浪般的桔皮纹,贵气十足。唐代的金花鸳鸯银羽觞,器底刻宝相花或团花,腹两端各饰振翅鸳鸯一对,精湛细巧,刻画入微;玛瑙羽觞,无双耳,有多种不同颜色且不太规则的瑕斑,琢磨精细,艳丽夺目;还有木制双凤漆羽觞和双鱼纹羽觞等,想必为持杯之人增添了不少饮酒的兴致吧。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以说是一篇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一体的优美散文诗,其中“曲水流觞”的故事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为之向往。“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祈福仪式后,都来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一只耳杯,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作诗,作不出来,即要罚酒。流传至今,“曲水流觞”作为一种文化的指代,出现于很多文学作品中。
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典藏文物·耳杯(汉代)
图中为汉代陶质耳杯,工艺精湛,器形工整,纹饰简洁洗练,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收藏价值,珍贵之处,溢于言表,厚德之物,宜久典藏。
信息来源:《城市快报》
撰文: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