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万红”享盛誉 获驰名彰品牌
吴普,东汉名医华佗弟子,三国魏医药学家,广陵人,精于医术,且专长于本草学及养生,创立了传世秘方“黄连解毒膏”,著有《吴普本草》与《华佗药方》两书。
安徽省著名老中医吴香山,华佗弟子吴普后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将祖传秘方黄连解毒膏献给了企业。
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一直注重实施商标战略,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商标的培育和发展,始终把商标战略作为品牌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把商标战略、品牌战略和经营战略相结合,不仅有效保护了企业品牌,更有效提升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京万红烫伤膏”商标早在1981年10月即被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2007年12月28日,天津达仁堂达二药业有限公司更名为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老企业开始了品牌化运作的新纪元,将企业字号、产品名称和注册商标三位一体相统一,实现了“京万红”的品牌聚焦,迈出了品牌建设之路的关键一步,并自2008年始将“京万红”商标替代“健春牌”商标启用于产品包装上,同时确立了以“京万红”为主品牌的多品牌战略。
商标是企业品牌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京万红药业不断挖掘商标潜力,丰富其内涵,在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京万红”商标在今晚传媒和市商标协会共同举办的商标创意活动中获得优秀创意奖,企业也将“京万红”赋予了新的内涵:京——代表北京,寓意中国;万——恒久绵长,传承永远;红——象征顺利、成功、受欢迎,“京万红”寓意着中国的京万红品牌恒久绵长、传承永远、唱响神州,成为享誉全球的国药经典。新的寓意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中国的文化传承。
京万红药业始终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祖训,致力于以高质量的产品奉献社会和患者,从而使得“京万红”品牌得到广泛认可。2009年12月29日,“京万红”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极大地提升了“京万红”的美誉度和企业品牌形象,为企业赢得了较高的商誉,同时在相关的患者群体中建立起了对京万红药业产品更深的信任感。随着中国的获得,“京万红”品牌的无形资产也与日俱增:2009年“京万红”被天津市商务委和市商业联合会认定为首批“津门老字号”;2010年,京万红药业被国家商务部延续授予“中华老字号”殊荣。同年,天津市科委又批准京万红药业与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组建天津市中药外用药技术工程中心,为实现“中药外用药引领中药走向”奠定了基础。
续传奇 千年古方现世人
京万红方源于东汉名医华佗弟子吴普的“黄连解毒膏”。古方黄连解毒膏,具有深厚中医药根基,是以黄连解毒汤、华佗神膏、华佗救汤火伤神方为基础,由华佗弟子吴普创立并传于其后裔,嗣后代代相传,1898年吴氏家族后裔安徽省著名老中医吴香山继承了家传秘方和医术。吴香山(1898年-1982年),祖籍安徽定远县炉桥镇,吴普后人,自幼学医,20岁即挂牌诊病,运用祖传秘方行医桑梓乡里治病,颇有名气,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尽管吴香山的医术不事声张,但犹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寻医求诊者从四面八方接蹱而至,其高超的医术名传万里。1956年,由安徽省委书记亲点,调至安徽省立医院工作,历任中医师、副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安徽分会理事,1978年至1981年,为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吴香山医德高尚,医学造诣很深,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尤其擅长中医外科。
然而,黄连解毒膏转身为“京万红”,其中还有段传奇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援越战争中,国内还没有治疗炮火烧伤的特效药,又因潮湿气候影响,许多伤员深受伤口久不愈合和烂裆病痛之苦。国家卫生部在全国制药企业中进行筛选特效药,一直久未寻得。
1968年,吴香山来天津出席全国医药工作交流会,并做了关于“黄连解毒膏”有效治疗烧烫伤的学术报告。因企业想为备战多做些奉献,也久仰吴香山在中医外科方面的卓著成就和黄连解毒膏的疗效名望,于是天津工农兵中药厂玉门路厂区(达仁堂京万红药业前身),委派技术人员赵生弟、董春元赴安徽寻访吴香山,索求黄连解毒膏秘方。当时恰逢吴香山染病,技术人员留守几个月,精心照料。为使祖方能传世后代、造福国人,吴香山经过缜密地思索,作出了一个旷世的决定,他要让濒临失传的黄连解毒膏走出自己狭隘的密室,投向广阔的神州大地,于是决定将黄连解毒膏全方献给企业。
1969年,吴香山将传承了1700余年的祖传秘方黄连解毒膏,无偿献给了以生产膏剂见长的天津工农兵中药厂玉门路厂区(后独立建厂为天津达仁堂制药二厂,即今天的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黄连解毒膏在著名老中医吴香山妙手生花的应用下,通过增加不同佐使药,可以治疗多种外科疾病,这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黄连解毒膏的功能之强。企业科研人员为了能研制出治疗水火电烫伤、疮疡肿痛、创面溃烂的药膏,谦虚地向吴老先生请教。在吴老先生的亲自指点下,开始了药膏的研制工作。同时,科研人员考虑到地方药材采药不便,及各地的用药习惯不同,为了适宜大生产,就去除了方中地产中药材“蛤蟆草”,改用“胡黄连”。科研人员经过拆方组方的深入解析与研究,通过对样品反复进行药理、毒副作用、动物试验及小型试生产,终于将黄连解毒膏成功研制成了可以规模化大生产的油膏,对外称“5470”(后定名为京万红)。而后在天津市中心医院、天津大港医院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证实了疗效笃实、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在全市各医院广泛使用,反映其止痛效果好,外伤伤口愈合快,无疤痕(或很小),新生皮肤生长平整、柔软等。同时应部队要求,制作了一批每瓶250克规格的产品供军需使用。5470样品迅即被用于越战战士外伤的治疗,疗效显著,使伤员的伤口很快愈合,治愈了潮湿气候下的伤口久不愈合之症,在越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战士们免受很多外伤之苦。
20世纪70年代初京万红出口老包装,该包装由香港设计。
鉴于此,1970年4月,天津市卫生局以(70)卫革业字第146号发文,同意批准京万红正式投产。京万红的快速批复投产,创造了京万红诞生的又一传奇,即因还在研制阶段就应用于越战,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遂被批准正式生产。成就了先用于治疗后获得生产批准的特殊药品的诞生之路,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京万红的神奇疗效。1972年该产品被正式列为国家战备药品。
展英姿 国药经典傲
为把祖国传统优秀中药推介到全,让人民受益,企业决定把产品在1970年的广州秋交会亮相。但要在秋交会展示,就要有一个特色的商品名称,于是诞生了——京万红。“京万红”三字取“亚非拉万众心向北京、祖国山河一片红”之意,并且“京万红”形似“东方红”。它的名字富有时代特色,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名一出,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并由香港设计产品包装,且沿用至今。于是,黄连解毒膏如涅槃重生般以新的名字“京万红”亮相于世人面前。
1970年12月4日,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报送至天津市对外贸易局的“关于在广州交易会上展出‘京万红’灼伤药膏典型,外宾参观后的反映”的文件。
京万红在1970年广州秋交会上,作为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的中草药制剂典型,隆重展出。展出过程中,受到了国内外来宾的好评,很多客商和国家代表团纷纷要求出口。阿尔巴尼亚新闻代表团:“中国有这种好药,是医药方面的伟大成就。是否已大量生产,我们人民肯定要。”越南化工考察团:“中医中药是有名的,‘京万红’是战备上的药,是中西医结合的成就,我们感到钦佩。”巴基斯坦武装部队医务总监穆罕默德·阿尤布·汗中将:“中国的中医中药闻名,中药有很好的疗效,这药的发明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在部队很需要这种药,这药出口不出口?过去巴基斯坦医疗协会曾派人到中国学习中医中药。”澳大利亚代表曾两次要求讲解员讲解药的特点。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的代表团,当即表示供货需求,“会很快正式向中央提出供应”。
京万红在秋交会反响极大,香港《大公报》在版刊出了图片和1000多字的文字介绍,后又以红色醒目标题做了第二次介绍。《香港商报》以“我国新医药学上又添新光彩,草药制成灼伤药膏‘京万红’疗效奇佳”的醒目标题进行了报道。当时《文汇报》《商报》《新晚报》《正午报》《晶报》《经济导报》《澳门日报》都在显著位置介绍了京万红。
1970年12月4日,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向天津市对外贸易局呈报了〔1970〕津出土“出”字第89号文件,题为“关于在广州交易会上展出‘京万红’灼伤药膏典型外宾参观后的反映”。并因此为国际主义义务之举,特别指出,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的要货需求,请各有关部门有所准备。
1970年11月3日广交会期间,《大公报》刊登了关于京万红软膏的报道“天津用中草药制特效药【京万红】治疗大面积灼伤”。
经各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天津市工农兵中药厂玉门路厂区(京万红药业前身)提升扩产能力的努力,经过反复沟通、包装确认、进行注册等程序,1973年京万红正式出口。
“京万红”组方由黄连、黄柏、黄芩、乳香、没药等34味中药组成,以蜂蜡、麻油为基质,经传统特殊工艺制成,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它是一种广谱外用中成药,可用于水火烫伤、烧伤、疮疡肿痛、创面溃烂,具有止痛消肿、去腐生肌和解毒消炎的功效,加速创面愈合。它的作用机理是,将膏体敷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的作用。同时药物在穴位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对烧烫伤、创伤、皮肤疾病、黏膜病变的治疗,均有防腐消炎止痛等作用。此外,所含刺激性强的药物,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
“京万红”几经易名,曾被命名为烫伤油膏、京万红、京万红灼伤药膏、京万红烧伤药膏、烫伤药膏、京万红烫伤膏,至今天的京万红软膏。近50年来,“京万红”家喻户晓,畅销全国各地,行销美国、英国、瑞典、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揽获十多项大奖,1984年荣获国家银质奖。“京万红”声名鹊起,并享誉全国。尤其是在汶川、青海玉树等地的地震灾难中,解除了千百万人的伤痛。它的高效功能已经从医治烫伤、烧伤延伸到外科、代谢科诸领域,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医疗价值不可估量, 被誉为“南有云南白药,北有京万红”。